查看原文
其他

新医疗消费趋势正在变革,全科诊所时代或将来临?

2017-05-12 季敏华 火石创造



针对全球高达9.59亿美元的医疗保健市场正在进行的创新性变革,普华永道近日对外发布一份名为《新进入者与新医疗经济》的调研报告,分别从消费者与医生视角研究美国、英国、德国、中国等各国的医疗生态圈变化。5月9日在上海举行的报告发布会上,普华永道公布了中国调研的结果。


报告分别在中国抽样调查了1000名消费者以及1317名医生,了解消费者与医生对线下医疗服务与数字医疗趋势的感受与行为习惯。其中,1000名消费者主要来自于北上广深,以及成都、沈阳、武汉与杭州等城市,医生来源则散布全国各地,其中10%来自于北上广深,绝大部分医生来自于三甲医院,约27%来自于二级医院。


新医疗消费升级趋势


针对患者的调研显示,过去一年内38%的消费者当有医疗需求时却放弃了医疗服务,除了症状缓解的主要原因外,工作时间冲突、家庭事务时间冲突、经济条件的考虑分别占了51%、35%与28%的比例。普华永道认为,这说明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是医疗新进入者的主要机会。


报告也显示,经济收入与各种新医疗消费升级趋势正相关。例如,28%的消费者拥有健身俱乐部会员卡,22%消费者拥有健康电子手环,而且收入越高的消费者人群,这些比例都越高。这些在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为自己购买健康险的比例高达38%,渗透率相对全国总体水平较高,普华永道认为这里可以看到目前“叫好不叫座”的健康险的未来潜力。


与全球调研迥异的是中国消费者拥有家用医疗设备的比例很高,65%的消费者拥有家用医疗设备,其中血压计与血糖仪的拥有量尤其突出。



普华永道着重针对消费者的数字医疗习惯做了调研,从10个不同维度调查了中国消费者接受数字化医疗与数字化医疗工具的程度,显示中国消费者已经非常能够接受数字化的健康管理信息获取,而移动健康应用的覆盖、使用频率与对健康数据共享的态度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数字医疗的支付习惯已经形成,但通过数字化健康平台消费医疗健康服务或者购买健康相关产品的习惯尚未养成;通过网络在线视频就诊(即互联网医院模式)仍然属于起步摸索阶段。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高的年轻人是数字医疗消费的先驱者,男性略高于女性;52%的消费者年龄小于34岁,而不习惯于数字医疗消费的用户有30%的人年龄超过65岁。


普华永道合伙人Mark Gilbraith说,研究中发现越是对数字医疗深入使用的用户,对于个人健康数据(EHR)的开放态度越高。但他也想提醒医疗机构,在深度融合数字医疗技术以后,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数据安全很关键。据普华永道深入的调研发现,中国的医疗机构正普遍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服务效率。



尽管如此,普华永道调研认为数字医疗无法代替传统医疗,比如中国消费者的首诊还是倾向于与医生面对面的传统方式。从医生端的调研来看,医生们认为在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服务获取的报酬仍然偏低,比如67%的医生在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15分钟在线问诊咨询服务的收入少于25元。74%的医生认为期望咨询费超过25元。37%的医生在第三方壶来往医疗平台提供免费的在线问诊咨询服务。



全科诊所萌芽时代


基于消费者调研,Mark Gilbraith介绍了新医疗所揭示的线下医疗服务趋势,包括近两年来持续火热的收购兼并交易。据普华永道统计,2016年中国共发生了72笔医疗机构投资交易,包括医院以及各类诊所,IPO消息也时有传出。例如,港股有瑞慈医疗、弘和仁爱医疗、康华医院、康宁医院、新世纪儿童医院、华润医疗借壳上市等;国内A股有爱尔眼科等。目前正在IPO排队中的医疗机构有20-30家之多。


日渐激烈的融资环境下,医疗机构正朝着集团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也意味着未来一年中被收购的项目已越来越复杂,比如多数处于早期整合,尚未真正引来正式运营的PPP模式。而那些不能及时获得资本助力的医疗机构将在这一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境地。


Gilbraith说,现阶段市场里对医疗服务有兴趣的资金很多,地产、保险等各种背景的大企业都迫不及待的跃跃欲试。“合作是否成功的核心在于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的价值观,对于医疗质量的追求是否同频,短期与长期的财务目标是否一致。而且,如果一开始就坦率沟通清楚,未来在发展过程中的合作会更加顺畅。”


此外,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人考虑在海外收购一些资产,最常见的是收购海外企业的小比例股权,主要目的是学习国外医疗服务的经验,富有创新性的医疗设备、养老领域项目以及专科诊所的股权交易量持续上升,而制药类的股权交易量有所下降。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寻求过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在过去一年里,平均去医疗机构7.1次,虽然大型公立医院仍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但选择私立医院与私立诊所的比例已有明显上升。

  


这些愿意尝试私立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呈现出年轻、高学历、高收入、有健康险等特征,70%的人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62%的人拥有自费的个人医疗保险。


尽管过去一年消费者平均去私立诊所的次数为0.98次,但萌芽背后的潜力不小。Mark Glibraith认为,由于中国以往过于强调公立医院的专科发展,但中国社会老龄化的需求在于巨大的慢病挑战,这里面全科医生可发挥的空间巨大。虽然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体系,多元化的需求也会需要私立全科诊所发挥它们的力量,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竞争的关系。对于社区医疗来说,主要是为解决三甲医院医生负担过重的矛盾,服务的对象是慢病管理的老年人居多,但对于私立全科诊所而言,其用户可能是企业的员工就诊,或者对于就医便利性有更高要求的年轻消费者。


“过去连锁诊所以专科居多,但是现在全科诊所的时机已经到来,他们所服务的人群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雇员的团体用户,最终可以往HMO模式发展,”他说。


本文转载自健康点healthpoint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资讯与行业报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